潜精研思 笔耕不辍

出版物/Publications更多分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7-8层

电话:86 10 8800 4488, 6609 0088

传真:86 10 6609 0016

邮编:100005

国枫视角

国枫观察 | 医学脑机接口的专利竞争:法律逻辑、商业实践与我国创新主体路径(下篇)

发布时间:2025.10.13 来源: 浏览量:58

专利是构筑市场壁垒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工具。本文在分析其法律基础、竞争逻辑与路径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医学脑机接口创新正处于关键窗口期。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我国创新主体需构建市场导向的专利体系,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以应对未来挑战。


作者:孟睿、史淑彦


目  次

一、法律基石:专利作为市场竞争工具的制度基础

二、市场竞争路径:显性诉讼与隐性布局

三、专利实证分析:国外脑机接口重点企业专利布局实践

四、现阶段竞争格局:专利诉讼静默,市场壁垒已立

五、现实挑战:面向市场竞争的专利能力短板

六、能力提升之路:构建市场导向的专利工作体系

七、结语与展望


《医学脑机接口的技术创新、产业路径与法律服务——基于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作者基于专利数据分析,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梳理了该领域的技术构成、产业生态与法律问题。为深化研究视角,本文转向微观机制与企业实践层面,继续依托专利数据分析,聚焦探讨医学脑机接口领域基于市场竞争的专利策略与布局逻辑。


在医学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高质量的专利是构筑市场竞争壁垒、应对侵权诉讼的核心要素。本文剖析了专利作为市场独占工具的法律逻辑,揭示了其“显性诉讼”与“隐性布局”的双重竞争路径,并通过分析国外领先企业的专利布局实践,指出当前正处于“诉讼静默”与“壁垒确立”并存的战略窗口期,我国创新主体应将“清晰权属、法律确权、规避风险、构筑壁垒、提升估值”作为当前核心任务。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脑机接口企业亟需突破布局分散、全球视野不足等现实困局,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利工作体系,将创新成果系统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在未来产业格局中占据主动。


鉴于论述深度与篇幅安排,本文将分为上下两篇。承上篇所述,在全球专利壁垒已然树立的背景下,我国医学脑机接口创新主体如何突围已成为核心议题。下篇将聚焦全球专利竞争格局,深入剖析我国医学脑机接口创新主体面临的具体挑战,并系统阐述构建市场导向专利能力体系的可行路径。


四、现阶段竞争格局:

专利诉讼静默,市场壁垒已立


当前,全球医学脑机接口领域呈现出独特的竞争态势:尽管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但公开的重大专利侵权诉讼案件却极为有限。这种“暴风雨前的宁静”,恰恰反映了这一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殊的竞争逻辑。


(一)诉讼静默:产业早期特征与选择


与通信、半导体等专利诉讼高发技术领域相比,医学脑机接口领域目前相对平静的诉讼环境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1. 产业仍处发展早期,商业化程度有限


多数企业将重心放在技术研发和临床试验上,产品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尚未产生直接的市场利益冲突,显著降低了诉讼的迫切性。大部分企业的产品仍处于监管审批阶段,未形成规模化的销售收入,此时投入昂贵的诉讼战对各方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2. 专利布局优先于诉讼冲突


各企业正全力构建各自的专利护城河,在电极微型化、信号解码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密集布局。在这个阶段,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交叉许可或合作研发解决潜在的技术争议,既避免了高昂的诉讼成本,又防范了核心技术通过诉讼程序过早公开的风险。这种"以合作为主、对抗为辅"的策略,在当前发展阶段更具战略价值。 


3. 技术路径的多样化降低了直接冲突的可能性


侵入式(如Neuralink)、微创式(如Synchron的血管植入)、半侵入式、非侵入式等不同技术路线并存,形成了相对隔离的竞争赛道。这种技术多元化格局使得企业在各自的路径上深耕时,短期内不会产生直接的产品竞争和专利冲突。各企业在自己选择的技术路线上构建专利壁垒,形成了"多赛道并行发展"的独特竞争格局。


(二)必然轨迹:从隐性布局走向显性诉讼


然而,当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专利竞争从"隐性布局"转向"显性诉讼"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1. 商业逻辑演进:从"圈地"到"收割"的必然转变


当前的"隐性运用"阶段实质上是各大企业在技术路线尚未统一时的"战略投入期"。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以较低成本高效地"跑马圈地",构建专利壁垒。然而,当技术开始收敛、产品迈向商业化、市场规模显著扩大时,商业逻辑必然从"布局"转向"变现"。届时,市场主导者会将诉讼作为清理战场的工具;技术领先企业会通过许可费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金流;而某些研究机构或NPEs则可能将诉讼作为其商业模式的终极出口。


2. 价值确权需求:专利壁垒的终极检验


一份专利在未经诉讼检验前,其价值始终存在不确定性。企业需要通过胜利的诉讼向整个行业宣告其专利的稳定性和威力,使隐性壁垒从理论威慑变成实际防护。同时,只有通过诉讼和法院判决,不同企业专利权利要求之间的模糊地带才能被清晰界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则制定"的过程,也是对企业前期专利布局质量的终极考验。


3. 行业特殊属性:加剧诉讼爆发的催化剂


医学脑机接口领域的特殊性将进一步加剧诉讼爆发的激烈程度。医疗级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产品的"生命线",一旦被控侵权,被告无法简单地进行"设计绕越",可能面临产品线全面停摆的困境。监管审批与诉讼的联动效应会放大诉讼的杀伤力——获得禁令可能使竞争对手前期投入巨资完成的临床研究和监管审批流程归零。此外,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必经之战"不可避免,各企业会通过诉讼来推动自己的技术路径成为行业标准。


基于产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预见医学脑机接口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典型诉讼场景:初创公司IPO前夕被狙击的资本博弈场景;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争夺场景;以及先发企业为维持市场独占期发起的市场格局重塑场景。这些场景的出现将标志着行业从“布局期”正式进入“诉讼期”。


(三)关键窗口:中国创新主体的核心任务


当前全球医学脑机接口领域正处于“专利诉讼静默期”,但这恰恰构成了我国企业不容错失的战略窗口期。行业先行者已完成核心专利布局,市场壁垒已然树立,而隐性竞争向显性对抗转变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一关键窗口期,建议我国脑机接口产、学、研、医各类创新主体把握时机,将“清晰权属、法律确权、规避风险、构筑壁垒、提升估值”作为当前核心任务。


1. 清晰权属


清晰权属是稳固发展的基石,对应外部协作机制问题。医学脑机接口研发常涉及产、学、研、医多方合作,必须通过完善的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利益分配,避免日后因权属不清导致的内部纷争与资产流失。


2. 法律确权


法律确权是技术优势法律化的关键,对应专利质量问题。其核心在于将技术创新成果,通过高质量的专利申请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权利,借助专利制度的禁止性效力,为企业确立市场主导地位并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 规避风险


系统性规避风险是安全运营的前提,对应风险预警机制问题。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化全过程中,应持续开展自由实施(FTO)分析,主动识别并规避现有专利壁垒,同时建立动态风险监控机制,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动向保持警惕。


4. 构筑壁垒


构筑壁垒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主导权的关键,对应专利布局的系统性问题。其核心是通过系统性专利布局,在关键路径上构建难以逾越的法律保护网,阻止或迟滞竞争对手进入特定领域,排除同质化竞争、赢得市场独占期,并积累交叉许可筹码,最终构建起坚实的市场竞争优势。


5. 提升估值


提升估值是专利资产价值的最终体现,对应专利资产化问题。一个权属清晰、风险可控且壁垒森严的高质量专利组合,能显著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与议价能力,为融资、上市、跨境合作、对外许可或转让、确定侵权赔偿等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


在专利诉讼浪潮席卷行业之前,系统性地推进以上工作,将是我国脑机接口企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现实挑战:

面向市场竞争的专利能力短板


为把握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完成“清晰权属、法律确权、规避风险、构筑壁垒、提升估值”的核心任务,我国创新主体在专利能力上面临以下严峻挑战:


(一)产权管理基础薄弱,制约“清晰权属”与“法律确权”


1. 权属界定机制不全


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中,缺乏规范化、精细化的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对共同发明、背景知识产权与前景知识产权的界定模糊,简要的“共同所有”、“使用权保留”条款易导致后续商业化的决策僵局与资产流失。


2. 法律确权质量不佳


为满足政府补贴、项目结题、成果展示等要求申请专利,而非引领市场竞争,导致专利文件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撰写粗糙,保护范围过窄或不稳定,将难以经受无效程序的挑战,使“法律确权”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排他权和控制力。


(二)前瞻布局与风控能力不足,阻碍“规避风险”与“构筑壁垒”


1. 全球布局意识不足


专利布局高度集中于国内,PCT国际申请比例低,这导致核心技术在他国市场处于“裸奔”状态,不仅出海时易遭专利狙击,也丧失了与国外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筹码。另外,国际专利布局,不仅仅针对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还包括中国企业之间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无法为全球化运营提供专利支撑,在竞争对手看来,这无异于自动放弃全球竞争资格。


2. 系统性布局能力欠缺


专利申请呈现“散点式”特点,缺乏构建专利网络的思维。例如,仅围绕单一算法进行保护,却未布局配套的数据处理、硬件适配等外围专利,导致保护效果有限。同时,专利布局过度追求实验室技术的先进性,忽视了产业化中工艺、成本与临床适配性等限制性要求,造成专利保护范围与实际产品特征脱节的“专利-产品”断层,大大削弱了专利的商业价值和保护力度。


3. 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缺乏常态化的自由实施(FTO)分析流程与竞争对手专利动态监控机制,对研发与产品化过程中的专利侵权风险具有一定侥幸心理。医学脑机接口产品需经历漫长的临床研究和药监审批流程,核心技术一旦成型便难以修改。在此过程中如忽视专利风险,可能在产品上市前后面临重大法律障碍,甚至导致前期巨额研发投入和审批成果付诸东流。


(三)资产运营理念落后,难以实现“提升估值”


1. 专利管理与商业价值脱节


专利工作仍停留在申请与维护的行政层面,未能嵌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专利组合缺乏与产品规划、市场战略的联动,导致其无法有效支撑融资、上市等商业活动,难以“提升估值”。


2. 组织协同与专业支撑不足


专利律师的服务功能目前仍主要局限于事后被动的风险救济,未能前瞻性地嵌入企业的商业战略与创新规划全流程。专利律师的“法律思维”、研发人员的“技术思维”与管理层的“商业思维”难以有效融合。例如,由于未能早期、深度参与研发规划,这种浅层合作模式导致无法系统性地将前沿技术洞见转化为高质量、高价值的专利资产,不仅制约了专利组合的整体质量,更难以支撑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构筑持续的市场领先优势。


六、能力提升之路:

构建市场导向的专利工作体系


针对我国医学脑机接口创新主体在专利意识、布局能力和体系构建方面的现实挑战,需建立以价值实现为导向、与商业目标深度契合的专利工作体系。该体系应当涵盖战略规划、特色构建和专业支撑三个层面,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构建持续优势。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专利战略规划体系


专利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需要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商业目标,构建分层递进的专利战略规划体系。


1. 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适配的专利路线图


企业应基于当前研发规模、技术积累与商业化进程,制定清晰的专利发展路径。初创期企业应聚焦核心技术的基础布局和风险防范,围绕最具竞争优势的技术点构建基础专利屏障;成长期企业需在深化核心布局的同时,开始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争取话语权;成熟期企业则应着力构建支撑市场独占性的高质量专利组合,通过系统化布局维持竞争优势。这一动态调整的专利路线图确保资源投入与商业目标同步演进,避免盲目申请或布局滞后。


2. 将专利分析深度融入研发全流程


建立“专利先行”的研发规划机制,在项目立项前完成权利技术全景分析、专利空白点识别的综合评估。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识别技术发展脉络、竞争对手布局情况和潜在技术空白点,为研发方向选择提供数据支持、提升研发起点。这一流程确保创新活动始终在清晰的知识产权边界内开展,并能精准占据最具市场价值的专利位置。


(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优势领域


我国医学脑机接口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不用盲目跟随,而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优势领域。


1. 发挥临床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专利壁垒


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和多样化的疾病谱,围绕各类特色疾病场景,构建“临床数据-算法优化-专利保护”的闭环体系。通过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将临床实践中的独特发现转化为专用的算法模型和治疗方案,形成基于中国临床特点的技术标准和专利壁垒。


2. 实施梯度式全球布局策略


采取核心技术与外围专利相结合的梯度式全球布局方案。优先通过PCT途径在美、欧、中等关键市场为核心技术建立保护网络,确保产品进入主要市场时的自由运营权。随后通过布局改进型专利、应用场景专利等外围专利,在细分市场构筑竞争防线。这种有重点、分阶段的全球布局策略,既控制了前期成本,又为后续市场扩张预留了空间。


3. 建立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


构建涵盖全流程的专利风险防控机制。在研发阶段,建立常态化的侵权风险分析流程,定期评估研发方向的侵权风险;在产品化阶段,开展针对性更强的FTO分析和技术方案规避设计,确保产品上市无忧;在市场销售阶段,建立竞争对手专利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同时,制定系统的纠纷应对预案,确保在争议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最大限度降低业务影响。


(三)建立专业高效的专利支撑体系


专利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撑体系作为保障,包括服务模式创新、保护策略优化和人才队伍建设。


1. 推动专利法律服务从被动响应向战略引领转变


彻底改变专利法律服务传统的事后救济模式,推动专利法律人员早期、深度参与企业全业务流程。通过参与技术路线规划、产品定位等前端环节,将专利分析和行为模式构建融入企业创新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专利法律人员不仅提供日常法律咨询、风险防控建议,更要为技术路线选择、市场策略制定提供前瞻性的专业支撑,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引领的职能转变。


2. 构建多元知识产权组合保护网络


针对医学脑机接口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特点,建立“专利+技术秘密+软件著作权+数据+商标”的立体保护体系。对电极结构、植入设备等易于反向工程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对制造工艺参数、训练数据集、算法核心参数等采用技术秘密保护;对信号处理软件、用户交互界面等进行著作权登记;对临床积累的专有数据集建立相应保护机制;对产品品牌和系列名称及时进行商标布局。这种多层次、互补式的知识产权组合,将显著提升整体保护效果,降低了单一权利失效带来的风险。


3. 培育专业化的专利人才队伍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既懂技术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既了解行业趋势又具备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专利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构建开放式的专利专业服务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支撑。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系统建设,我国医学脑机接口创新主体能够建立起市场导向的专利工作体系,将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确立自身地位。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但其带来的竞争优势将是可持续且难以复制的。


七、结语与展望


专利诉讼已超越传统法律救济范畴,演进为企业争夺市场主导权的法律工具。在医学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专利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壁垒与风险防御能力。当前产业格局初显但尚未固化,硬件创新与系统整合能力构成现阶段竞争基础,而未来的决胜关键将转向数据积累、算法优化及医疗生态的构建。


面对这一态势,我国医学脑机接口企业需建立贯穿技术研发、专利布局与商业运营的系统化战略。在这场多维度的竞争中,唯有将专利战略深度融入企业发展基因,方能在脑机接口的科技前沿占据领先市场地位。


1760407500199401.png

相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