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积极创新

新闻资讯/News Center更多分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7-8层

电话:86 10 8800 4488, 6609 0088

传真:86 10 6609 0016

邮编:100005

国枫动态

国枫有约 | “龙跃凤鸣 杞梓成林”国枫新晋授薪合伙人专访

发布时间:2023.05.25 来源: 浏览量:1029

青年律师奠定了律所发展的基石,也是律师行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行业的新生后备力量,青年律师不仅承载着个人梦想和家庭期望,更肩负来自时代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快速提升专业能力,抓住机遇、实现职业生涯的华丽蜕变,传承律所的文化与职责,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相信这不管是对于青年律师个人,还是整个律师行业的发展,都将是需长期关注的话题。


在国枫,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律师。不久前,国枫晋升了十余名优秀的授薪合伙人,业务涵盖证券与资本市场、争议解决、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银行与金融、公司投资、并购、私募基金、刑事辩护、互联网与数据合规等多个领域。


作为“国枫有约”栏目的第二期,在生机勃勃的五月,我们有幸邀请到几位新晋授薪合伙人,来一起聊聊他们对律师职业的理解,从萌新律师成长为律所中坚力量的历程、感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按照姓名首字母顺序



1. 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投身律师行业?

成威律师:

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有一个角色,就是当一些纠纷发生时,被请过去帮着“说理”,作用有点类似于律师代理人。这个角色一般是由村里较有名望的人担任,父亲当时还很年轻,却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我小时候便听他讲过很多他“说理”时的经典案例,这让我对父亲由衷敬佩,同时也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选专业我就选择了法律,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师。

 

邓振宇律师:

我中学学的是理科,学习法律算是一个意外,但接触后发觉自己特别喜欢法律研究。当年最希望做的是学术,但考虑到做学术前期收入不高、难免为五斗米折腰做些短平快之事,而进入体制也不大适合个人性格,想着还是先做律师挣点钱再做学术,因此便做起了律师。

 

蒋春鸣律师:

之所以做律师,可能要追溯到学生时代对于高考科目的选择吧。当年上海高考还是“3+1+综合”,而我们高中的政治老师以不搞题海战术而闻名,因此我就选择了政治这一科目。在之后高考,凭借这样的选科,我考入了华政。在华政,公、检、法和律师是大家择业的主要选项。考虑自己不愿受体制内的各种约束,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律师行业。

 

刘沁茹律师:

在高考选择意向大学时,我就决定报考华东政法大学,决定要将律师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没有受任何影视作品的影响,家里也没有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单纯是因为自己觉得律师是一份可以把事情梳理清楚、逻辑清晰地解决问题、很透彻且有魅力的工作。

 

潘凯文律师

简而言之,天生的正义感、父母的期许、人生的机遇以及良师益友,铺就了我的律师生涯。

 

施嘉茹律师:

之所以做律师,源于毕业前的实习经历。我毕业前的实习就在国枫目前的团队。在实习期间,我感受到了律师职业的挑战性、多变性以及趣味性,而且非常喜欢律师团队独特的传帮带氛围,所以在毕业后就正式加入了团队。

 

王珊珊律师: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三年大学生村官,积累了一些基层工作经验。因为热爱法律,所以在结束了三年大学生村官生涯后,我就加入了国枫,开始了我的律师职业生涯。

 

王思晔律师:

我大学期间便有幸在国枫实习,实习期间接触了资本市场业务,对资本市场业务产生了浓厚兴趣。律所和团队的氛围也吸引着我,所以毕业后就正式加入了国枫。

 

吴金凤律师:

读书期间,因家人有法律服务需求而偶然接触了律师,这让我对律师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在学习生活中格外留意律师行业的相关信息,也慢慢发现自己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行业,毕业后就进入了律师行业。

 

徐晨律师:

高中时的政治课让我开始接触法律的基础概念,那时对法学的逻辑、结构,解决复杂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非常着迷。大学选了法学专业后,对于法律相关的不同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律师行业“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很有魅力,而且它服务行业的属性又能促使自己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律师行业。

 

2. 在您看来,律师是一份怎样的职业?“好律师”的标准是什么?

成威律师:

我认为律师是一份能给人提供专业意见、让人信赖的职业。所以,我心中“好律师”的第一标准就是“专业”,能够提供专业的意见,并且有信心接受来自同行和实践的检验。

 

邓振宇律师:

就个人发展而言,不论在海内外,律师都算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在身心方面都比较自由,也相对来说较容易达到较好的收入水平。关于“好律师”的标准,我曾听一位律师提过,也深表赞同,那就是:一流的客户,一流的收费标准和一流的法学著作。这个标准客观来讲是比较高的,我以此自勉。

 

蒋春鸣律师: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对于律师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时期,认为律师是富有、精英的代名词;步入职场之初,认为做律师可以提前实现财富自由、时间自由;而现在,作为一名较为成熟的争议解决律师,我认为律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好律师”需要帮助客户预判麻烦的产生,并提供广受认可的解决方案。

 

刘沁茹律师:

一名“好律师”不追求全能,但要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做到:了解行业、善于抓住问题关键、逻辑清晰、准确给出解决方案、务实高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有社会担当,践行公益。

 

潘凯文律师: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专业或行业方向的律师,都具有天然的“服务业”属性。律师对客户需求,包括商业需求、服务需求等的理解和可满足程度,决定了服务的层次,这也定义了“好律师”的标准。

 

施嘉茹律师:

律师是一份相对庄重、严肃而又要求随机应变的职业。个人觉得,一名好的律师要可以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在遵守职业准则基础上,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

 

王珊珊律师:

我认为,律师是法律共同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份职业,公民、公司等主体可以通过律师便捷地获取他们需要的法律服务;“好律师”的标准是能否最大程度地维护客户或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不管是态度上还是专业上。

 

王思晔律师:

在我看来,资本市场业务的律师某些方面与医生相似,为客户“把脉”“问诊”,答疑解惑,提出解决方案,协助客户整改及合规运营。我认为“好律师”最基本的标准是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工作细致、认真,并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其中,在资本市场业务领域,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在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监管政策及审核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客户正常的商业发展。

 

吴金凤律师:

律师是通过专业的法律服务解决客户所遇问题,为维持社会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稳定运行提供专业支持,同时将法律蕴含的公平、正义精神传递给更多人的职业。我认为好律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专业精,精湛的专业能力是做好法律服务的基础;二是擅沟通,要将高度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其中的逻辑关系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客户;三是能共情,在解决客户实际问题的同时需换位思考,在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四是会思考,面对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要进行独立思考,为解决问题、推进社会进步提供法律智慧。

 

徐晨律师:

我认为律师职业是以法律知识为核心支撑,结合当事人的合理需求与现实困境,为当事人提供战略或战术上的法律支撑,保障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在我看来,“好律师”应至少满足三个要求:1)对法律知识(特别是业务领域内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对法律动态、司法动态等保持敏锐度;2)诚信、细致、认真地把握受委托的法律事务;3)保持好奇心,并擅于运用科技工具精准掌握其他领域知识。

 

3. 您是如何锁定目前所深耕的专业领域的?在专业领域选择上,对即将踏入法律行业的法学生后辈和萌新律师们有何建议?

成威律师:

刚毕业时,其实只是因为社会环境以及专业背景而选择了资本市场。入行后,在一位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实践逐步认识到这份工作深层次的价值,即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加速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促进就业。后来工作中也亲眼见证了很多客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很多企业家的诞生,这为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也因此逐步锁定了资本市场这一领域。

对于刚入行和即将入行同事的择业选择,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兴趣,要喜欢这个行业,否则可能很难干得长久。当然,刚入行毕竟了解得不多,难以确定是否喜欢。如果不确定的话,我认为在择业时可以看两点,一是擅长与否,如果能够胜任,那么至少工作起来会相对愉快;二是这份工作能否为你带来成就感。如果是在校生,在正式择业前可以多方面实习,提前多了解拟从事的行业,这样才能更好地作出选择。

 

邓振宇律师:

我在大学里研究民商法特别多,也算小有所成。入职律所后团队主要做房地产业务,正好可以学以致用,牛刀小试,比较得心应手。因此,做了很多房地产、建设工程方面的非诉和诉讼业务。目前仍主要做地产、工程及争议解决业务。对于刚入行的同事,我的建议是:专业是立身之本,但律师的功夫常在法律之外,要多努力学习。

 

蒋春鸣律师:

我目前所从事的领域,也是机缘巧合,从个案中衍生出的兴趣。刚拿到律师证,就跟随团队在其主营领域办案,久而久之这就成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说是团队成就了现在的我。哪怕是行政法,也是在团队办理的案件中接触,而后转化成个人兴趣后进行的二次“开发”。作为新执业的律师或即将工作的法学生,我认为不必过于在意执业领域,多见识、多吸收是一件好事,任何一个团队,能生存至今总有其生存之道以及可取之处,不要预设过多的限制条件。

 

刘沁茹律师:

我主要从事争议解决,包括商事纠纷、金融争议、劳动争议。入行至今一直从事争议解决,也符合自身特长、兴趣。刚入行的伙伴们不急着决定自身深耕专业,诉讼、非诉都要涉及,诉讼与非诉本身就是内容、方式虽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向。在执业初期,通过实际工作、团队指导、自身领悟,逐渐会明确深耕方向。

 

潘凯文律师:

因为入行师父的专业类型和自身的性格喜好等原因,最初我是由争议解决入行的,后基于自身的兴趣和自认为相对更突出的理解力,以及团队合伙人的相投相伴,我选择了向数据合规领域进行拓展。对于初来乍到的律师朋友们,我的建议是,无论你是因为跟随团队而固定了将来专业的发展路径,还是希望全方位地锻炼自身能力后再做选择,保持学习动力,保证学习时间,是从事律师行业共性素质中最为重要的。

 

施嘉茹律师:

一开始对于自己的执业领域并没有特殊的偏好,是先选择了团队,然后在团队擅长领域中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对优势及多次尝试从事相关项目后的体验,并充分倾听了带教合伙人、资深律师的建议后,我确定了执业范围。我觉得这个路径对于没有明确偏好的毕业生们来说值得一试,不要因为毕业的茫然而感到焦虑不安,大胆地去尝试、然后付诸努力,就可以柳暗花明。

 

王珊珊律师:

在某种程度上要看缘分,我在进入律所之前其实对专业领域并没有太明确的目标,毕竟新人嘛,都需要经历过才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业务、擅长什么业务。恰好国枫专注于资本市场领域,自己在团队内部的分工也是主做非诉业务,积累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也挺喜欢非诉业务的,这可能跟我性格比较沉稳有关。建议萌新律师在执业初期不要纠结,也不必过早给自己制定路线,执业前几年最好综合锻炼一下,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去深耕。

 

王思晔律师:

大学时上尽职调查实务课,兴趣萌芽,后来研究生方向也选择了证券法方向;同时,大学期间曾到法院、检察院和律所实习,接触了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破产重整业务及资本市场业务,根据在不同地方的实习体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确定了资本市场业务领域。

关于建议,核心来说,主要是“想”和“做”。“想”即梳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包括期望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中坚决不能够接受的点。比如资本市场律师不可避免地需加班和出差,甚至可能是长期出差。如果无法接受出差,那么这个领域就需要慎重考虑。又如我当时觉得自己不擅长抗辩,也不想从事与他人人身权利挂钩的领域,所以不选择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方向。“做”即多实习,可以到企业、公检法、律所(律所不同业务领域)等单位多实习,直观、深入地了解各领域的法律实操情况,分析与自己的兴趣点、性格和职业规划的适配性。

 

吴金凤律师:

我在读研期间所学专业为商法方向,在理论基础上有了一个不错的积累。刚开始执业时,主要办理公司改制挂牌、常年法律顾问项目,后来办理了更多的公司投资、并购类、私募基金业务,从这些业务中我也感受到了做律师的快乐,同时也从客户那里获得了一些正向的反馈,给予我良好的肯定与支持,形成了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路径。建议刚从业的律师尽量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兴趣选择专业领域,并沉下心来做业务,不断积累、不断精进,假以时日肯定可以形成自己的业务专长。

 

徐晨律师:

我从小就对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运作模式、创造的社会价值等高度感兴趣,因此便把自己的专业领域锁定在市场主体的商业活动。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现在的团队负责人刘华英律师,因团队主要从事刑事领域的法律业务,我就将自己的专业领域锁定在了商业活动中商事犯罪领域。希望后辈们或萌新律师们不要急于锁定细分专业领域,在执业前期应当保持跨专业领域的各项法律事务的学习或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系统掌握法律知识体系并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从而再逐步确定自己的专业细分领域。

 

4. 在国枫和团队,对于青年律师的培养模式是怎样的?助益您快速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成威律师:

我毕业后便在国枫工作,团队对于青年律师的培养,我既是受益者,也是见证者,现在更是参与者。培养模式上我认为有几点值得称道:1)带教律师制度,国枫对于新人,无论是实习生还是助理,都会安排带教律师,带教律师在专业上给予新人指导,帮助新人答疑解惑;2)工作日志制度,团队要求新入职的同事每天撰写工作日志,发送给带教律师和合伙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新人回顾和梳理每天的工作内容,也便于合伙人了解新人的情况;3)不定期培训制度,事务所业务管理部每周都会不定期组织资深律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4)学习分享制度,团队内部会进行分组轮流分享,这样不仅能够对各位同事的业务学习起到督促效果,也实现了团队内部的交流沟通。

除了以上因素,来自合伙人的肯定和鞭策,也是青年律师能够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团队合伙人对于我们充分地包容、理解和鼓励,但同时对于我们所犯的低级错误,也会给予处罚。既允许我们大胆开拓,也要求我们小心谨慎。

 

邓振宇律师:

国枫非常注重对青年律师的培养,基本上每周都会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印象中我执业过的其他大所,也都特别注重对青年律师的专业培训,我认为这是这些律所秀于同侪的原因之一。

 

蒋春鸣律师:

我是在取得执业证后就加入了现在的团队,国枫对于青年律师与资深律师的工作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办案还是接待客户。从不会隔离青年律师,而是让青年律师共同深度参与,一跟到底;从而使青年律师从执业之初就全方位了解律师的工作组成,各方面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同时,合伙人、资深律师和青年律师的顺畅沟通,无保留地传帮带也是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沁茹律师:

在国枫和我们团队,有比较成熟的带教制度,进入团队后,有资深律师一对一带教,及时对青年律师的工作进行沟通、指导,同时也将青年律师的工作情况反馈团队,以获得进一步的指导意见。国枫是非常好的平台,团队与团队之间专长业务不同,但专业交流、资源共享机制较完善,业务的充分交流与分享能帮助每一位国枫律师快速成长。

 

潘凯文律师:

就事务所层面而言,国枫通畅的团队合作、丰富的资源共享,以及干货满满的内部培训等,为青年律师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助益。

 

施嘉茹律师:

国枫和团队可以提供卓越的执业平台、较大的试错空间及清晰的上升路径。我的成长,离不开团队提供的多次试错机会、丰富多样的项目经验、合伙人们的耐心带教,以及同事们的倾情帮助。

 

王珊珊律师:

初期,团队合伙人和资深律师手把手带我做业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同时,事务所也有着较完备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优秀律师选择不同的专业点给我们做培训;我的团队合伙人采取的是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一个项目给到我就完全信任我,而我也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研究和把控项目的推进,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锻炼,也促使我快速成长和独立担当。

 

王思晔律师:

每个项目会有带教律师指导工作,从网络核查等基础工作到开展尽职调查到草拟备忘录、工作报告等都会有带教律师的指导,工作或生活中的困惑亦可寻求其他律师或合伙人的支持,内部有非常和谐、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团队每周六上午都有业务培训,事务所也常举办各种业务培训。助益我成长的因素当然有刚才提到的团队与事务所给予的培养,另外,我觉得律师是一份实操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深入参与项目并始终在项目一线也是成长的重要因素。

 

吴金凤律师:

国枫非常注重对青年律师的培养,几乎每周都会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团队内部合伙人、更为资深的律师也会通过在经办的具体项目中传授办案经验的方式帮助青年律师成长。执业过程中,我一方面抓住国枫这个优质的平台资源,积极参加内部培训,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同时深度参与到团队协作中,通过经办具体项目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另一方面保持学习习惯,紧跟法律动态,及时学习最新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制度,积极思考新变化对行业带来的影响,保持对行业的敏锐性。

 

徐晨律师:

国枫对青年律师的培养是非常全方位且体系化的。首先是定期会有授薪合伙人及以上的资深律师们面对全所开展业务培训;其次是国枫会就法律新规及业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做业务分享;最后是各团队本身极为注重青年律师的培养,以我们团队为例,我们团队对青年律师会从表达、思维、法律知识、法律业务、其他领域知识、演讲等开展全方位的培训。

我觉得良好的律所文化和团队氛围是助力我快速成长的关键原因。在国枫这样的平台,感受到其他团队其他律师们的专业、极致和勤奋,使得自身的内驱力十足;另一方面是国枫所服务的客户群体的自身专业度和接受委托的法律事务复杂性,使得自己在服务客户和解决法律事务的过程中得以快速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5. 在国枫,哪些方面的支持让您在执业过程中受益良多?

成威律师:

国枫不同团队之间的无私帮助让我受益良多。虽然各团队之间业务相互独立,但日常碰到涉及其他领域的专业问题、需要请教其他团队的合伙人时,总是能够得到非常耐心周到的解答。印象最深的是客户经常会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的问题,由于专业受限,我们经常需要求助知识产权团队的柯爱艳律师,她总是能非常耐心地给予帮助;还有涉及诉讼的问题,此前向冯雅馥律师、蒋春鸣律师请教时,也都得到了非常耐心的解答。这就使得我们在客户面前非常有底气,也让客户对我们的团队协作,以及我们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极大地便利了我们工作的开展。

 

邓振宇律师:

我目前是在国枫成都办公室执业。在国枫,我与成都办公室几乎所有的合伙人、团队都合作过,国枫团队之间的业务合作很紧密,大家都很nice。

 

蒋春鸣律师:

团队之间的合作,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在实习律师阶段以及跟随团队来国枫之前,所感受到的合作,仅限于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鲜而有之,甚至还会出现团队之间对于客户的竞争。而在国枫,每个团队之间均能开展良好的合作,甚至共享客户。可见,在国枫,团队之间是完全信任的,专业领域也是互补的。

 

刘沁茹律师:

多领域专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高频的业务培训,国枫本身已有的规模及行业影响力,以及支持青年律师对外、向上发展。

 

潘凯文律师:

国枫的内训课程,是我在保持学习过程中十分宝贵的资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受益。非常期待我们所能够保持并进一步丰富内训课程的安排,让更多的团队小伙伴受益。

 

施嘉茹律师:

一方面,团队合伙人的耐心带教、容错机制给了我充分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国枫的优质客户资源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成长经验。

 

王珊珊律师:

国枫律师都非常优秀且乐于分享。我在做项目过程中,得到了整个事务所不同团队同事的帮助和指点,包括分所的团队。遇到的问题拿来跟大家讨论请教,总能让我收获颇丰。国枫不同业务领域团队的配置非常完善,虽然主做资本市场领域的法律服务,但就内部来说,也有专门的争议解决团队、知识产权团队、房地产业务团队、合规团队等,这对我的业务开展提供了全方面的支持。

 

王思晔律师:

带教律师的指导、团队和事务所的培训以及事务所的资源支持都让我受益良多。除了业务方面的受益,与同事的相处包括与合伙人的谈心交流,也给予了我很多个人成长方面的帮助。

 

吴金凤律师:

专业的执业环境,和谐、友好的团队氛围,以及新人培养模式都让我深深受益,无限感激。国枫拥有大量在资本领域造诣深厚的优秀律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加速了我的成长;国枫的内部环境和谐有爱,在执业中能够从内部获得很多支持,特别是在遇到问题困难时身边的同事都很乐意提供帮助;国枫对新人的培养投入巨大,刚入职时我通过内部培训快速成长起来,短时间内工作就步入了正轨。

 

徐晨律师:

一方面是行政部、业务管理部、IT部、宣传推广部、财务部等公共部门专业、高效及良好的服务意识,让律师得以从非法律事务中解脱出来,并且在执行中需要支撑的时候具备十足的底气,这一点是我在其他律所很难看到的。另一方面是国枫对新引进团队的严格把握,对各团队业务领域的差异化、专业化要求,对律师服务质量的严格把关,使得所内各团队之间形成良性互助、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6. 执业以来,最令您印象深刻的项目是?它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成威律师:

从业以来印象最深的是JH的IPO项目。我入职后便开始跟这个项目,进场的时候,公司前次IPO申报刚被否,我们是负责第二次申报。刚接触项目的时候,说实话,我自己也认为这个项目不可能,土地问题无解。但合伙人当时给出了非常新颖的思路,在合伙人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政策论证工作。虽然第二次申报仍因其他问题没能审核通过,但在公司领导的坚持和我们的努力下,第三次申请最终成功。该项目也成了行业内的第一股,成为所有同行业资本市场运作的范本,我们在该项目上的论证思路、方法、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等,都成了后来同类项目参考的对象。我本人也从该项目中真切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魅力以及专业的强大。

 

邓振宇律师:

某境外工程项目,客户与总承包商签订了BTG合同并在当地设立公司进行建设。合同履行期间因多方原因,导致约定的关键项目交付迟延,总承包商在项目商业运行后突然提出索赔,要求客户支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另外,总承包商也基于一些质量问题向客户提出索赔。与此同时,总承包商也向印度当地的转开银行发出非延即索的独立保函索赔函。

我们在数周内整理了客户在合同履行的数年间双方往来的函件、签署的各项文件,并分析了总承包商的索赔是否成立以及客户的抗辩理由;研究印度的相关法律并协助客户起草与总承包商的沟通函件。同时,就总承包商可能最终提出的独立保函索赔,研究分析了中国法下和印度法下独立保函止付的相关问题,向客户出具法律意见。最终客户经过协商与总承包商达成了和解。

该案以及此后该客户在另一国的BTG合同争议案使我认识到英国合约法在国际工程中的广泛适用的情况,我就开始研究英国合约法,后续也顺理成章地一并研究国际商事仲裁。因此该案对我的执业领域拓展的方向有一定影响。

 

蒋春鸣律师:

执业以来,印象深刻的项目有很多。如果要说对我执业产生更多影响的,我想应该是承办的一件一审便由高院审理的建设工程案件。

作为该案件的施工方代理人,实际取得工程款才是客户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商一般是项目公司,并无其他实际资产。为此,在立案之时,我们便穷尽一切手段,将项目公司的股东以及股东的股东作为案件共同被告并成功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

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均提交了大量的证据。作为代理人,我不仅梳理提交了客户方超过2500页的证据,更对对方举证的几千页证据一一梳理、分析并质证。此外,由于双方对合同履行过程的计价方式产生争议,而计价方式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申请调阅了招投标的文件,并从招标投标、合同履行过程中每月支付工程款的审核模式以及最终结算双方往来的稿件、邮件会议记录等,向法官证明我方的观点是符合事实情况的。

最终法官也采纳了我方的观点并推进了司法审价。审价过程中,双方都锱铢必较,不放过任何科目。为此,我还专门购买了工程造价类的书籍,借此了解审价机构对于价格组成的认定因素。此外,双方还就各被告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进行较量,我方从财务的独立性到项目体量与注册资本的适配性、土地招拍挂起主体变更未变更实际控制人等各方面论证股东以及股东的股东作为案件共同被告的必要性。

历经三年时间,案件的一审结果令客户满意;但这并非终点,执行到位才是最终目的。基于此,我作为代理人从诉讼策略上建议客户上诉,以时间换取空间。最终,双方在二审阶段达成和解,客户在一审判决作出后半年时间收取了近亿元的全额工程款。

 

刘沁茹律师:

有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标的金额大且涉及品牌保护,并且其中的法律关系也比较复杂,该案经历一审、二审、发回重审,历时四年,最终为客户争取到非常满意的案件结果。印象深刻也是给自己日后执业的借鉴意义在于,抓住案件可能的转机点,即使争议解决周期可能很漫长,也不放弃;另外,争议解决案件的魅力在于可能一个点就能扭转局势,对于案件的全局性、策略性判断很重要。

 

潘凯文律师:

我们团队主要的业务领域之一就是数据合规。对于法律行业而言,数据合规本就是一个新兴的执业领域。我们第一单数据合规业务是涉及跨境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这次业务是我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开始,也自那时开始才逐渐了解,客户对于数据合规法律服务的需求是什么,痛点是什么,流程上应该如何实施。通过团队合伙人和小伙伴们的共同学习探讨,结合依据自身的理解,团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业务风格,并获得了宝贵的执业经验。

 

施嘉茹律师:

是从业第三年,作为主办律师参与的一个房地产收购项目,涉及法律尽调及协议起草服务。这个项目是较为独立、深入参与的重大项目,收购对象持有十余家子公司,持有的多宗土地涵盖了征收、立项、建设、交付、运营等多个开发建设阶段,并涉及到集体土地、国有土地等多种土地类型,尽调范围较广、所涉领域较宽,且项目进度要求较高,所以项目期间多次处于崩溃边缘。但在项目结束后,我在某一瞬间感受到了“量变产生质变”。我觉得当执业经历累积够多,并积极主动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将每个项目的特性吸收消化为执业过程的共性,那么就会在某个时间点迸发出以往积攒的所有能量。

 

王珊珊律师:

应该是我主做的一个IPO项目吧。IPO项目一般时长都比较长,还会有一段时间长期驻场在客户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和申报文件的准备工作。而那个项目因为“三类股东”处理政策等问题几次推迟,从2016年开始到2021年才在主板上市。整个过程陪伴了我的律师生涯起步和快速成长,而我也陪着企业一起成长,跟企业的一些领导、同事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我看到了律师和客户的相互成就。

 

王思晔律师: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某配股项目,它是我第一个逐步开始尝试相对独立承办的项目。当时很有干劲,并且与合作伙伴合作得很愉快,给了我从业最初的信心。

 

吴金凤律师:

是一个跨境投资项目,该项目较为复杂,需要对接的主体较多、项目涉及的环节和政策也很多。团队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经常加班到深夜,最后我们解决了所有问题和困难,成功完成了项目,为客户实现了投资目的。通过这个项目我收获很多,一是经受住了高强度工作的考验,激发了自身潜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化;二是系统全面地接触了行业领域的知识,对执业道路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三是增强了执业自信心,通过努力完成这样一个跨国项目,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得到了加强。

 

徐晨律师:

是一个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案件。这个案件我记得当时是新民事诉讼法施行确立可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不到一个月。到法院立案庭,立案庭的法官都还没处理过类似案件。这个案件最终是我们胜诉了。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让我认识到作为律师对法律知识的更新迭代要非常及时,且在面对新案件时,要敢于通过各种研究、沟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7. 从萌新律师成长为律所的中坚力量,收获了什么?又遇到了哪些新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成威律师:

收获的话,一方面是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同事和客户的认可,这种认可也给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继续奋斗的底气和自信。新的挑战来自于团队管理。我目前的角色要求我不能只是一个埋头做项目的人,还需要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成长。因此,小朋友们成长的快慢,对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而且这期间,也涉及到如何对小朋友们进行工作安排、如何帮助小朋友快速成长、如何安抚小朋友们在工作中的情绪等,对我而言,都是新的挑战。

 

邓振宇律师:

收获了在法律之内和之外为客户解决问题的经验,思考问题也不仅限于法律。挑战是在我希望拓展的业务领域,尚未有所突破;应对措施就是针对该领域继续努力研究,时刻做好准备。

 

蒋春鸣律师:

收获最多的应该是自信。执业初期,即使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案件走向的预判仍缺乏信心,需要求助合伙人或者资深律师。随着办案数量的增长,从客户的反馈和提供的资料,判断出案件的大致走向;在庭审中,能从法官的提问中窥探其审理逻辑及倾向性,洞悉案件需要补强之处,从而提前给到客户合理的预期。然而,毕竟还处于青年律师阶段,还需被市场看到更多。为此,我还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让专业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刘沁茹律师:

个人能力质的提升,律所及团队的支持,更深刻地感受行业,更喜欢律师这份职业。成为授薪合伙人后,从工作上,更多地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开拓,也要思考在团队建设中所应起到的带头、影响作用。这需要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时间管理、更新知识库、对外及向上拓展,都很重要。

 

潘凯文律师:

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一是团队伙伴,二是业务经验,三是自信心。而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律师,自然也会面临在这一阶段需要迎接的挑战,包括案源的开拓,团队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合作等等,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我始终认为,无论执业能力发展到什么阶段,为人处世的本质是成长高度的重要基础,就是要懂得感恩,尽力为善。

 

施嘉茹律师:

最大的收获是逐渐形成一个不轻易说“不可能”或“无法做到”的信念,这不仅让我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工作问题,也让我可以更坦然面对不全然可知的未来。新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愈发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实不相瞒,我也还在摸索,目前的想法是先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让身心都充满能量,想必挑战就会迎刃而解。

 

王珊珊律师:

整个过程的收获真的是太多了,不仅是专业领域上业务能力的提升,还收获了一群优秀的伙伴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挑战,之前我更多的是聚焦在业务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做好专业的法律服务,为客户解决法律问题。后期我可能面临执业阶段的另一个提升,需要打造更全面的个人形象,去获取更多的客户,同时也要涉猎更加广泛一些,把自己的格局再打开一些,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首先,我是调整了心态,让自己更主动一些;下一步就是写更多的专业文章、给更多的主体提供法律培训等,尝试往外多走一些,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王思晔律师:

我比较大的收获就是积累了经验和专业知识,心态逐渐平稳、成熟,对工作也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尤其随着监管对中介机构的要求日趋严格,我们在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应该更认真、仔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吴金凤律师:

成长过程中,首先收获的是执业能力的提升和执业经验的积累,对律师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其次收获了很多工作上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我们因国枫这个平台走到一起,因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紧密的伙伴。法律的更新、新政策的出台和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这些对于律师来说都是挑战。我始终坚信“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面对一切挑战。

 

徐晨律师:

最大的收获是面对未来的明朗和清晰,面对客户的自信与笃定,面对困境的从容与敏锐。新的挑战一方面是法律知识更新的进一步加快,对律师的专业知识学习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是新的市场经济活动和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我觉得最好的应对方式一定是保持好奇、保持学习、保持进步。

 

8. 近期,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开发的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球,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各位如何看待ChatGPT对律师行业的影响?

成威律师:

我认为,律师行业一方面需要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专业的判断。ChatGPT在知识积累方面可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专业判断方面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业的法律判断不仅仅是靠数据的堆积就能完成,他需要对法条的解释,需要有实践经验,还涉及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是非常综合的能力。现在谈ChatGPT取代律师行业,无疑是言之过早。但如果利用ChatGPT进行基础的数据筛选、法条检索、案例查找等能够得以实现,可能会一方面解放律师的双手,另一方面也会淘汰一部分缺乏专业法律判断能力的律师。

 

邓振宇律师: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有其特定优势,但我认为,社会、法律不会是简单的概念抽象运算,法官的考量和论证总会比较复杂。我对人工智能几个发展阶段的粗浅了解来自李永乐的科普视频,目前人工职能的算法当然尚未超越人类,以后的发展水平确实无法预测。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算法达到了人脑水平,那就涉及到伦理、文明的问题了。因此,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会抢夺一部分律师的饭碗,但律师也应有其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律师在发现并提升自己的同时,拥抱科技,利用好人工智能这一工具。

 

蒋春鸣律师:

我也试过ChatGPT,它对于汤姆布雷迪和迈克尔乔丹谁更伟大的问题上,仅仅是罗列了两人的荣誉,并未给出倾向性意见。所以,个人认为,ChatGPT会取代部分律师基础的功能,包括法条及案例检索,典型案例的法律适用、证据的搜集等。但案件争议的发生,通常是双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过错、过失或是理解差异,这也是“自由裁量”存在的意义。ChatGPT无法判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因此,在该种情形下,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人。

 

刘沁茹律师:

辅助性增加。但因每个案件、项目的特殊性,以及每个办案律师的经验、策略,以及可能在过程中的某个情形触发,都会使案件、项目走向不同,目前无法完全替代。

 

潘凯文律师:

对于从事数据合规领域的律师而言,我的观点始终是,当今的律师要卷出“狠活”,就必须要懂一些“科技”,ChatGPT作为科技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革命性里程碑,也是律师行业所必须要了解的。他不但对我们服务的行业,对于我们法律行业而言亦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颠覆,即便可能不是现在。因此,知己知彼,容我所用,才是对待ChatGPT正确的思维。

 

施嘉茹律师:

律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案工作,光靠写协议、出报告、给意见就可以,还需要跟客户的沟通交流,而如何针对每个客户量身定做沟通方式、工作模式,包括面对面交流给客户带来的直观感受,我觉得ChatGPT在这些方面是难以完全替代律师。但我也觉得ChatGPT会在一度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它相当于一个超级搜索引擎,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

 

王珊珊律师:

ChatGPT真的是不能小觑,确实对我们办公室的初级脑力劳动者有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应用推广开来会取代一部分基础的法律工作需求。但是,这也是一个激励,律师如何提供更个性化的、更专业的、无法被取代的法律服务,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王思晔律师:

ChatGPT为我们进行法律研究提供了一些支持尤其一些大方向上的参考,我们也可以是ChatGPT的受益者;相应地,ChatGPT也能为其他有法律需求的主体提供类似服务,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人们对律师的需求尤其是法律咨询的需求。但就目前的ChatGPT来看,我认为ChatGPT尚不能完全取代律师的工作,律师需要从法律和行业经验出发给客户提供相对个性化的法律建议和支持,包括草拟个性化地合同条款、参与谈判、调查取证等。

 

吴金凤律师:

我并不担心ChatGPT会对律师行业带来冲击,毕竟律师行业是法律“服务”行业。服务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围绕人来开展,ChatGPT只能解决基础性的工作,对于诸如策略制定、方案设计、客户沟通等工作是不能胜任的。ChatGPT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把律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律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具有创造性工作当中。我认为ChatGPT的出现会让律师行业朝着谋略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以后律师的工作可能更倾向于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和具体方案,书写报告、整理文字材料等基础性的工作则由ChatGPT完成。

 

徐晨律师:

ChatGPT作为一项技术变革,从历史层面来讲,一直在发生,因此对于必然发生的变革我们必然应该是拥抱它。区别仅在于,在当前的技术累计下,技术变革的迭代的速度是远远超过过往的,它的不可预测性在前端必然是更明显的,所以越快了解才是驱散担忧或恐惧的最佳途径,越快了解它,才能越快让其为自己所用。我觉得对律师行业来说,高度复杂的法律服务已然是当前律师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借用ChatGPT等技术变革的产物,更好的辅助律师或律师行业,我们自身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9. 工作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吗?这为您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成威律师:

工作之余,主要兴趣爱好是读历史书。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放松,倒谈不上能获得什么,毕竟也只是爱好,并不深入。我觉得,能够在工作之外,有另一番天地供自己去探索,其实就是很不错的体验了。

 

邓振宇律师:

读一些宗教(其实主要就是圣经和佛经)、思想和历史书,读这些书会让我多思考,在做抉择时选定正确的方向。

 

蒋春鸣律师:

兴趣爱好还算广泛,目前最喜欢的是LEGO和公路自行车。大型LEGO除了精妙的设计,还需要耐心。公路自行车,除了帅就是为了健康考虑,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嘛。

 

刘沁茹律师:

健身、唱歌、阅读。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获得充沛精力。我是一周至少三次,利用午休时间健身,下午的工作状态明显有回升。

 

潘凯文律师:

我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我都有所参与,虽然有些玩得不太好。律师虽是脑力工作者,但同时也对体能和健康具有很高的要求。生命在于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施嘉茹律师:

兴趣爱好是散步,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慢悠悠散很久的步,令人放空的同时又有在“运动”,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王珊珊律师:

这几年,因为要兼顾职业发展和两个娃的日常照料、学习培养,也没太多闲暇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轻松的时刻就是听歌和整理收纳了。我女儿语文课用各种连接词造句,反复都是描述妈妈一边听歌一边做家务的场景。这些时刻能让我做一些整理和放松,得到片刻的抽离和慰藉。

 

王思晔律师:

工作之余,我比较喜欢徒步。徒步让我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抽离出来,尤其徒步在无信号的山野,专注于当下走的路,偶尔传来水流、鸟鸣、风吹的声音,彷佛进入了真空时空。

 

吴金凤律师:

我工作之余一般在看书中度过,什么类型的书都爱看。通过看书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工作的疲劳,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在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

 

徐晨律师:

最大的兴趣爱好是徒步和登山;最大的收获是去了很多过往不可能涉足的地方,见到了很多不曾见过的风景,让自己更了解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让身心得到某种程度的放松。

 

10. 在新的一年,有何发展目标或规划?

成威律师:

新的一年,希望能带着几个小朋友,踏踏实实地把手上的项目圆满完成。

 

邓振宇律师:

做好业务,开拓新客户;在工作之余继续研究仲裁,并争取成为一家具有一定声誉的仲裁机构的仲裁员。

 

蒋春鸣律师:

专业领域更加精进,拓展视野、保持对地产及工程行业领域商业政策的关注,更注重从商业政策去捕捉未来市场动向。

 

刘沁茹律师:

有计划且结果导向性的强化、开拓自身业务领域,形成专业成果;在团队中更有担当,在自身拓展中更有进步。

 

潘凯文律师:

对于将合伙人作为目标的小伙伴而言,“守土”的功力打磨好了,那就要开始尝试在“开僵”上下功夫。磨炼内功的同时,也要多参与开拓,多向事务所的合伙人们学习经验,如何获取客户的信任和合作机会,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团队之间的合作契机,共同发展,这本来也是国枫所的优势之一。

 

施嘉茹律师:

寻求健康、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王珊珊律师:

作为律师,首先还是要保持时刻学习的状态,跟上法律发展的步伐,继续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公益法律服务与专业研究中去。

 

王思晔律师:

好好工作,尽兴生活。

 

吴金凤律师:

进一步加深对专注领域业务的认知,更好地服务客户,希望自我认可度、客户认可度都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徐晨律师:

希望能增加更多的跨专业的知识储备,也希望能系统地输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文章和书籍。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相关人员